近日,“甘肃要为兰州拉面立法”登上热搜,再次引发一场“老字号”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并形成“新国潮”的讨论。多位老字号研究专家日前在一场“老字号”发展研讨会上表示,要让年轻消费者接受老字号,应该在品牌运营上更具“网感”,还要健全相关机制保护老字号知识产权及创新空间。
由人民网、广州市国资委主办,人民在线等承办的“老字号新国潮”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展览会(广州)日前在广州举办。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中华老字号”企业共计1128家,但以“95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程度相比于前一代人低,平均知道19个老字号品牌,而1980年到1994年之间出生的人,平均知道29个,“60后”、“70后”平均知道41个。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消费信心回暖,围绕老字号的产品消费在迎来机遇。“老字号”应该考虑如何保护、发展中形成“新国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在研讨会上表示,“老字号”是一个地域文脉的延伸,“人们有时候,会因为喜欢一座城市,去愿意消费来自这座城市的产品。更何况,一家老字号企业是高品质的保证、高品味的呈现、高品格的展露、高品类的集聚,蕴含着城市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截至目前,北京老字号企业数量已达223家,平均年龄达140岁。其中,100余家企业开展直播销售,近170家老字号“触网”,占认定总数的75%。目前,大红门、牛栏山、同仁堂、京糖、菜百等5家老字号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共有50家。
网络流行语“新国潮”,是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消费潮流。专家认为,要让年轻消费者接受老字号,应该在品牌运营上更具“网感”,而且国家也应该健全相关机制保护老字号知识产权及创新空间。
在社交平台的小程序界面上,人们只需轻轻点开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鸡仔饼、糕酥馆、脆皮鸡蛋挞等名食的历史、做法。
广州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崔彦伦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广州进一步从体制机制改革、经营方式转变、文化传承创新、品牌建设推广等多角度,探寻“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进一步打破固有格局,转化经营理念,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借助平台资源,贴近年轻消费者,焕发“老字号”品牌生机,把“老字号”发扬光大。
保护百年匠心,老字号需要机制保障。3月28日,“甘肃要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登上热搜。法律人士指出,老字号品牌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因权利界限不清引发权属纠纷,因经营不善或中断致品牌价值跌落的风险。老字号商品标识、企业标识、商业活动标识容易遭他人攀附摹仿使用或恶意抢注。
“老字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品牌创新、城市文化三方共同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广告学院博导黄升民认为,激活“老字号”品牌,要关注“老字号”所积累的品牌资产的数字化、品牌资源的物理与网络空间架构,以及建立在数字化与网络化上的IP化,具备数字化和网络化能力的“老字号”IP将会是品牌全营销链路的触点支撑。
对此,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翌在研讨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牢牢把握“守正创新发展”主题,不断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老字号”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记者:王庆凯 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