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餐饮行业的复苏发展将面临众多挑战,不少头部餐饮企业对于行业复苏仍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不少知名餐饮企业都对外公布了扩张计划,并且加速推进业务的转型升级,以期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发展主动性。
呷哺集团24日宣布,旗下全新品牌趁烧全国首家门店正式落户上海。该品牌采用“烧肉+酒茶+欢乐”多元化餐饮模式,首批20余家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城市,未来3年门店数将突破百家。具体而言,自2024年起,趁烧预计每年至少以新增“30+”门店的速度进行扩张,重点选择杭州、重庆、天津等核心城市。
图片来源:呷哺呷哺官方微博
“呷哺集团旗下有呷哺呷哺、凑凑和茶米茶几大品牌,湊湊成立6年已开设超200家直营门店,平均每隔11天新开一家餐厅。我们预估趁烧的发展速度要高于湊湊的20%至30%。” 呷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介绍,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未营业的天数较长,但7、8、9月恢复很快,如果下半年疫情好转,预计集团有机会扭亏为盈。
快乐蜂中国暨永和大王总裁刘毅表示,“尽管有疫情影响,快乐蜂中国在今年仍保持稳增长态势,未来,我们在中国加速拓店,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根本,在国内开设新门店,且大力开拓加盟业务,实现集团业务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快乐蜂中国的餐厅数量将突破600家。”
此外,一些股权变动也凸显出企业对“变局中的机遇”的渴望。
近日,海底捞旗下蜀海供应链(以下简称“蜀海”)宣布已完成共计8亿元的B轮融资。同时,海底捞近期还宣布,将启动“硬骨头计划”,重启过去关停的部分门店。
“海底捞在2021年底启动了‘啄木鸟计划’,将部分经营不善的门店关闭或停业整顿。当前部分门店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硬骨头’门店的重开也就自然应运而生。”海底捞执行董事周兆呈介绍,从复苏的情况看,今年6月,海底捞在国内的翻台率同比恢复约120%,7月份这一数字为115%,公司也对未来的复苏保持乐观。
同样在本月,全球头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安宏资本宣布,已收购瑞士餐饮企业Wagas集团创始人手中60%的股权。Wagas相关负责人介绍,Wagas在中国有250家门店、遍及中国11个城市,旗下拥有多个餐饮品牌,包括 Wagas、Baker and Spice等,此次与安宏的合作致力于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强化品牌建设,其中包含产品供应与菜单研发、运营基础设施与系统建设。
业内人士指出,头部餐饮企业加快扩张,一方面是行业大环境的改善让企业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在于,危中有机,部分拥有较为充足现金流和较强管理经验的企业加速推进业务转型升级,赢得了较强信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餐饮消费大幅转正,烟酒类持续环比改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上涨12.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9.9个百分点。同期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当月同比增加12.9%,增速同比上涨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1个百分点。
中银国际分析师邓天娇指出,餐饮消费大幅转正,一方面与同期低基数有关,另一方面,疫情虽仍点状暴发,但受益于相关政策改善,跨区域交流未受阻断,消费场景恢复,居民内需动力较强,“建议关注食品行业原料成本改善和消费场景正常化机会。”
以海底捞为例,尽管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亏损2.67亿,但多家券商发布研报指出,亏损的重要原因是“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人民币3.08亿元”,这主要系“啄木鸟计划”所致,如果剔除关店导致的减值损失,海底捞中报业绩盈利情况超过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多家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标准化操作的产品、全方位的数字化经营、自身卓越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全程营运指导,将是企业对加盟商有利的扶持。”刘毅说,除了旗下的永和大王和宏状元,未来,添好运也将开放加盟,进一步加强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呷哺集团多品牌会员系统也于8月底正式上线,会员数已突破3000万。据介绍,该系统可根据数字分析模型,为不同品牌精准、智能化相互引流,达到“大品牌”带“小品牌”目的。简而言之,消费者只需注册一次,即可成为呷哺呷哺、湊湊、茶米茶、呷哺食品、趁烧等多个品牌的会员,享受积分通兑、储值礼包共用和转增等功能。
“数字化将引领餐饮行业的迭代发展。”贺光启透露,未来3年,呷哺集团计划以亿元级资金投入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包括采购品控、仓储配送、营运管理、数字营销等领域。
海底捞也在进一步加强旗下蜀海国际和颐海国际供应链优势的基础上,加速推进线上运营,包括 “海底捞”APP、“捞点好货”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台。据悉,今年6月,海底捞正式建立社区营运事业部,建立“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7.6%。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餐饮数字化是行业的跨代发展的趋势,数字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决策和分析能力,也能进一步优化消费者数字化体验,头部企业率先开展探索后的成果或将成为行业标准,有望引领行业整体的更新升级。
本文转载自新华财经,记者:胡洁菲